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

掀开中国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2015年03月22日 15:01 来源:全国学校联盟网

中国教育近代化在演进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三种模式或三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由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人士推动的改良主义的教育近代化;由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推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近代化;由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近代化。这三种教育近代化的模式或不同的发展道路,直接地决定了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走向,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9世纪60年代以后,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冲击,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官吏提出在“中体西用”的框架内改革古代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主张。他们吸收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引进近代文化和科学技术,从而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具体的理念和措施。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由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亡国灭种”的威胁降临在中国人民面前,于是维新派提出以教育为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主张“变科举,兴学校,开民智”。他们依靠清光绪皇帝,在维新变法时期发布了关于广泛设立新式学堂、大力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游学及游历的上谕。这次维新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主张的教育改革毕竟代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所以进入20世纪后不久,清政府就参照日本学制制定和颁布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这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比较完整的学校制度,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向近代化教育过渡在形式上的完成,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推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近代化又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迈开了新的步伐。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新教育方针。这个教育方针否定了儒家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体现了近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思想。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人权观念,而且对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和人才给予了重视。它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重大胜利。1912年9月,北京政府将经过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制定的中华民国第一个学制以《学校系统令》的形式公布。在实施过程中,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项《学校令》。1913年8月,教育部将已出台的有关学制的规定加以调整综合,重新公布了学校系统。此即“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以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系统地改革了古代传统教育,从总体上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性质。它的实施对近代教育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