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

把握素质教育方向 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2015年03月24日 13:31 来源:全国学校联盟网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达到了新的水平,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 实行思想文化,从学校的设置,到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管理,都充斥着浓郁的封建色彩。这个时期,教育思想也相当的活跃。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在实践中日益僵化、空疏、空谈,遭到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猛烈批判。以王阳明为首的“心学”学派,为救弊补偏,提出“心即理”,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教育,体现了儒家的实习实行精神,具有经世致用的倾向和人本主义色彩。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颇具影响的实学教育思潮,以王夫之、颜元为代表倡导实学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对理学教育和八股取士发起了更加猛烈地进攻。他们主张“实学”“实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并积极地付诸实践,使这一时期的教育依稀透出近代教育的曙光。可以说,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我国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度的桥梁,对中国旧民主主义的政治变革和教育的革新,起着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实际上,也正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引起了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种剧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首当其冲。与列强抗争的每一次失败都会促使国人反思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落后,而救国图强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旧的封建传统教育已完全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变革。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像其他领域一样,是步履沉重的、缓慢曲折的,直到20世纪初,才大体上构建起近代学制。这期间生硬引入西洋和东洋教育模式的痕迹处处可见,同时封建传统教育仍在许多方面保留着它的领地和影响。尽管如此,这期间的教育毕竟实现了从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划时代的一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确立、形成的时期,并最终产生了1922年的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基本完成。